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

发布日期:2025-06-26    浏览次数: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

(专业代码:020401)

1.专业定位

本专业属于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务与法律等,主要领域包括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经教育部批准,于201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19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成为经济管理学院最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外向型经济需求,构建“数字贸易+贸易实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字技术重构国际贸易全流程,强化跨境合规申报、智能单证处理等核心实务能力,嵌入商业模式创新模块,培养兼具数字化工具应用、全链路外贸管理及商业破局思维的应用型人才,精准对接湾区产业数字化升级人才需求。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培养能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与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商务外语知识技能,熟悉对外贸易流程,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运用外语从事商务活动,能在外贸相关企业与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及政府机构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专业岗位工作。毕业五年后,可取得经济师、商务管理证书、国际贸易师等专业资格,成为单位业务骨干。

培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思想品德素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培养目标2:熟悉我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国际经济合作基本发展方向与大政方针,具有较为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现代经济学的一般知识体系,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知识。

培养目标3:具备较强的外贸岗位实操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各基本环节,包括掌握报关、单证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互联网开展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解读常见的经济贸易现象,并将结论运用于实践。

培养目标4: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高尚审美和人文素养、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具备实践能力和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向上的精神。

培养目标5:具有较强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熟悉本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途径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

3.培养规格

(1)学制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4-7年中完成学业。

学位:符合广东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毕业要求1:思想品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文化品位、职业素养和进取精神;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毕业要求2:学科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跨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及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动态,掌握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和惯例。

毕业要求3:应用能力:具有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复杂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的政策依据、社会环境和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毕业要求4: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能够运用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和开展调查和研究,能发现、辨析、总结、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了解创业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素质要求,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毕业要求5:信息能力:能够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能够熟练使用各类软件和网上办公系统;能够使用相关模型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

毕业要求6:沟通表达: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较熟练掌握商务文书的中外文写作规范。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毕业要求7:团队合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完成复杂任务。

毕业要求8: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际动态,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智慧。

毕业要求9:学习发展: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任选课、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等选修课程,总学分需修满165学分。专业核心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学、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商法、国际结算。专业方向选修课包括:数字贸易学、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跨境电商营销、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报关与报检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外贸谈判(双语)、国际会展实务等。校内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实验、数字贸易创新实验、进出口业务模拟实验等。综合实践包括: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学分

占总学分(%)

课内学时数

占课内学时(%)

必修

公共必修

课堂教学

37.73

129

22.87

78.18

664

1664

31.44

78.78

课内实践

12.27

7.44

216

10.23

基础必修

课堂教学

23

13.94

368

17.42

课内实践

2

1.21

32

1.52

专业必修

课堂教学

21

12.73

336

15.91

课内实践

3

1.82

48

2.27

集中实践环节

课内实践

30

18.18



选修

公共选修

课堂教学

10

36

6.06

21.82

160

448

7.58

21.22

课内实践





专业方向选修

课堂教学

8.25

5

132

6.25

课内实践

3.75

2.27

60

2.84

专业任意选修

课堂教学

4.5

2.73

72

3.41

课内实践

1.5

0.91

24

1.14

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程选修

课堂教学





课内实践

8

4.85



合计

理论教学

104.48

165

63.32

100

1732

2112

82

100

实践教学

60.52

36.68

380

18













5.师资队伍

(1)专业带头人

陈金良,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任广东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带头人,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出版专著1部,参著5部,主讲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国际保险》等专业主干课程,曾获多项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经济学。





(2)师资队伍结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涵盖国际商务、国际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数字经济等,教师积极学习数字贸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知识,更新知识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比97%,专业师资力量充沛,能够较好地满足专业教科研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积极建设数字商务科研团队,团队以培养数字贸易转型所需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阿里巴巴GDT全球商业挑战赛、POCIB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球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竞赛等竞赛并获佳绩,逐步形成国际贸易实务、数字贸易应用、国际商务数据分析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教科研能力体系。

6.教学条件

(1)主要实验室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校内实验室共2间,合作实验室多间。校内实验室主要有符合本专业实验需要的进出口业务模拟实验室、国际经济与数字贸易综合实验室等,仪器设备比较先进。实验室主要装有“互联网+”国际贸易仿真平台,国际结算教学系统软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平台。其中,国际经济与数字贸易综合实验室整合了国际贸易多角度模拟和未来国际贸易探索的各种平台,硬件配有3D打印机、跨境数字会议平板等,相关设备较为先进,能很好地满足培养目标规定的实践教学要求。实验室建设契合新文科发展理念和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科迈向数字贸易、跨境合规智能申报、智能单证处理,最终致力于提升本专业的学科竞争优势、打造一流学科和特色专业。

 

国际经济与数字贸易综合实验室

通过实践教学,打造“虚实融合”教学闭环:线上依托国际商务模拟平台,开展“交易磋商与合同订立”“跨境数字平台模拟应用”等数字场景实训;线下融合“3D打印跨境贸易”“无人机跨境供应链可视化”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数字贸易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形成“复合理论学习—线下实操验证—虚实联动复盘”的螺旋式教学模型,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提升。

(2)主要实验项目

①进出口业务模拟实验

进出口业务模拟实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集中实践课范畴,以训练学生的进出口贸易的业务操作能力为主要内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报检与报关仿真案例以及专业软件模拟仿真环境,使学生在高仿真环境中,了解和掌握业务环节的综合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和经贸活动中能比较熟练地办理进出口商品报检、报关业务。该课程本身就属于一项专业技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学生考取外贸行业中的报检员、单证员、报关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有助于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就业能力。

②数字贸易创新实验

数字贸易创新实验是本专业的校内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本课程主要用以培养学生具备数字贸易创新的职业技能和强化对数字贸易的应用实践。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该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数字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同时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熟悉数字贸易的创新应用,同时在新的国际贸易中实践数字化创新,强化学生对于数字贸易的创新应用于实践的相关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实验

跨境电子商务实验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人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政策,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熟悉跨境第三方操作平台规则,掌握国际电子商务操作基本工作流程,具备跨境店铺运营管理、店铺选品、客服服务和电商操作技术等业务能力。

④商务决策模拟

商务决策模拟是以模拟沙盘为平台,在一个虚拟的竞争环境中让学生模拟经营一个虚拟商业企业的培训教程。商业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在沙盘教具上直观体现,并将每年经营运作的过程数据完整的记录下来,在每年的经营完成后,按企业的市值排序并进行讨论和点评,企业一共经营6年,学生至少完成4年以上持续经营才算完成。参加课程的全体学员按4人一组建立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经营一个商业企业的全过程。通过对商业企业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物资采购、物料配送、财务核算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模拟,使参与者从总体上和各个侧面把握商业企业运作过程,并对商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有初步的认识。

(3)实习基地和产业学院

学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高达外贸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环球工业机械(东莞)有限公司、广东嘉丹婷日用品有限公司、南京步惊云软件有限公司、深圳典阅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4)图书馆建设和图书资料更新

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较全,更新速度快,能满足专业教学科研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和图书资料更新。为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对图书文献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截止到2024年12月,学校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249万余册,电子图书150万册,纸质中外文报刊740种。订购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维普考研服务平台、中科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升学视频资源平台、设计师之家数字图书馆、CEIC经济数据库、TBanic新经济数据库、知心心理资源平台等32个数字资源平台,为读者学习研究、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等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学术资料以及获取知识的捷经。同时,引进CNKI AI学术研究助手(CNKI AI for Academic),高效支撑科研全流程需求,大幅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全方位助力科技创新。

7.专业建设特色

(1)专业特色

①数字技术赋能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外向型经济需求,构建“数字贸易+贸易实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字技术重构国际贸易全流程,强化跨境合规申报、智能单证处理等核心实务能力,嵌入商业模式创新模块,培养兼具数字化工具应用、全链路外贸管理及商业破局思维的应用型人才,精准对接湾区产业数字化升级人才需求。

②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打造“虚实融合”教学闭环:线上依托国际商务模拟平台,开展“交易磋商与合同订立”“跨境数字平台模拟应用”等数字场景实训;线下融合“3D打印跨境贸易”“无人机跨境供应链可视化”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数字贸易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形成“复合理论学习—线下实操验证—虚实联动复盘”的螺旋式教学模型,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提升。

 

③协同创新的实践育人生态

构建“基础—融合—实战—创新”四阶递进实践链,从虚拟操作筑牢技能基础,经跨学科任务提升应用能力,再到企业项目实战积累产业经验,借竞赛孵化智能方案达成创新突破。联合广东坚朗五金等龙头企业打造产教融合生态,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引入企业数据案例,推行“双导师制”并依托实训基地贯通“需求导入—能力培养—产业反哺”闭环,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2)专业建设所取得的荣誉

①教师取得的荣誉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多位老师校级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先进个人”、“指导学生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奖项;教研室教师荣获省级在线教学优秀课程二等奖一项、市级征文比赛三等奖、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校级教师教学优秀课程案例一等奖;2021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创新团队荣获校级“先进教学团队”;2022年,数字经济实践教学团队荣获校级“先进教学团队”;2022年,国际贸易教研室荣获校级“先进教研室”。

先进教学团队获奖证书

②学生取得的荣誉

近几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在学科竞赛中表现卓越,成果斐然。2021年,团队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铜奖,并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铜奖。2023年,蝉联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2024年再创佳绩,斩获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及最佳院校组织奖,指导团队在全国数字贸易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等。专业连续四年在各级经贸类赛事中累计获奖超50项,彰显了"以赛促学"育人模式的显著成效。

(3)立足贸易强国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

①就业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与教育发展调研(2024版)显示:随着RCEP全面生效、跨境电商规模突破20万亿以及绿色贸易规则体系加速构建未来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年需求量预计达18万,总需求规模超90万。企业招聘呈现分层化特征:35%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年招聘规模为3-10人,25%的跨国集团需求达50-200人,18%的政府涉外部门及国际组织岗位持续扩容。人才紧缺岗位集中于四大领域:跨境电子商务运营(22%)、国际供应链管理师(20%)、贸易合规顾问(14%)及RCEP区域市场分析师(18%),反映出企业对数字贸易规则应用、全球产业链协同及合规风险管理能力的迫切需求。应届生薪酬呈现梯度分化:基础岗位(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月薪集中在5000-8000元(占比40%),技能型岗位(跨境电商运营/国际物流管理)达8000-12000元(35%),复合型岗位(数字贸易项目经理/绿色政策研究员)突破12000-20000元(20%)。行业趋势显示,跨境电商直播、独立站运营等数字贸易岗位需求年均增长超30%,碳足迹认证、ESG供应链审计等绿色贸易方向成为新增长点,RCEP原产地规则、东盟数字支付等区域化技能需求溢价达20%。

本专业典型就业岗位:

1)市场开发类:国际贸易经理、跨境电商产品经理、自贸区政策研究员;

2)运营执行类:国际供应链管理师、外贸跟单员、进出口关务管理师;

3)战略分析类:RCEP区域市场分析师、数字贸易架构师、全球供应链优化专家;

4)合规与风控类:贸易合规顾问、WTO规则咨询师、国际商法实务专家;

5)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类:商务部政策研究员、海关总署关务管理岗、地方自贸区经济规划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境电子商务、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国际商法、外贸函电与单证(双语)等课程,课程体系覆盖跨境贸易全流程,与外贸业务员、跨境电商运营、国际供应链管理师、贸易合规顾问及自贸区政策研究员等岗位能力需求高度契合。

②就业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连续多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主要服务于外贸企业、跨国公司、跨境电商企业、国际物流公司及政府涉外部门。典型岗位涵盖外贸业务员、跨境电商运营、国际供应链管理师、贸易合规顾问、RCEP区域市场分析师,部分毕业生进入金融机构从事国际结算、跨境投融资等业务。近年来,部分毕业生进入海关、税局、海事局、检验检疫局、贸促会等机构,参与贸易政策制定与区域经济规划。本专业将持续为大湾区、沿海经济带及“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合作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