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

发布日期:2025-06-26    浏览次数:

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

专业代码:120702T

1. 专业定位

标准化工程专业属于管理学的工业工程类,于2016年获批开始招生。当前,本专业社会需求旺盛,区位优势明显,专业办学稳定,已发展成为经济管理学院重要的和代表性的本科专业之一。标准化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系统掌握标准化专业知识,熟悉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等活动运行规律的标准化专门人才。根据标准化学科的复合性、依存性和实践性特征,构建嵌入式“标准化+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产品制造标准化与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为主要方向的课程体系。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当掌握标准化工程和系统管理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具备标准化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与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从事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准化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毕业五年后,可取得标准化工程师相关专业资格,成为单位管理或技术骨干。

培养目标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法律意识和思想品德素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培养目标2:系统掌握标准化基本原理、专业知识与一般方法,熟悉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标准化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培养目标3:具备将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包括:标准文件起草、咨询与服务的能力;面向产品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能力;标准实施监控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能力;质量测试数据处理、分析、评价的能力等。

培养目标4: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高尚审美和人文素养、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具备实践能力和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向上的精神。

培养目标5:具有较强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熟悉本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能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等途径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

3. 培养规格

(1)学制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 4-7 年中完成学业。

学位:符合广东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法律修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自主获取及处理学科专业信息;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基础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科学地锻炼身体,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合作协调能力。

毕业要求1:综合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毕业要求2:专业知识和理论。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标准化活动的业务内容及业务流程;熟悉标准化相关的主要法规和惯例做法。

毕业要求3: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标准化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了解我国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发展状况等。

毕业要求4:就业创业能力。熟练掌握就业指导课程的基本内容,合理树立择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能够以正确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了解创业所要具备的条件和能力素质要求;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

毕业要求5: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履行工作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

毕业要求6:信息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标准化领域信息收集、处理、传达能力;具备对所掌握的标准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判,进而用于调整企业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活动的能力。

毕业要求7: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能力。具备洞察问题、提炼问题、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标准体系实施中暴露的缺陷进行重新设计,完善标准体系结构与功能。

毕业要求8: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毕业要求9: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基本的竞争意识,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承受能力,能正确面对社会竞争。

毕业要求10:文献检索、数据处理、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常用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渠道和工具,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CSSCI数据库、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等;能够熟练使用标准化文件编写工具软件,适当地使用SPSS等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基于已获取的数据,能用简单模型开展验证性工作;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毕业要求1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新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并能够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4.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以及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程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为165学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标准化入门、应用文写作、系统工程学、应用统计学、标准化专业英语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分别为管理学、质量管理学、标准化原理、标准化技术与方法、标准化体系与认证、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生产运作管理与标准化、运筹学。专业方向选修课包括:工业工程基础、工程制图与CAD、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产品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导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概论、生产性服务标准化(物流)、生活性服务标准化(家政)。专业任意选修课包括:标准化法、质量法、粤港澳大湾区标准治理、行政管理学、团体标准、市场调查与分析、标准化战略管理、国际标准化、知识产权。专业集中实践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标准编制流程模拟实训、企业标准编制模拟实训、标准体系构建模拟实训、服务标准化模拟实训、创新创业实践、职业素养及能力提升实践、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学分

占总学分(%)

课内学时数

占课内学时(%)

必修

公共必修

课堂教学

43.61

129

26.43

78.18

760

1648

36.26

78.62

课内实践

12.39

7.51

216

10.31

基础必修

课堂教学

13

7.88

208

9.92

课内实践

1

0.61

16

0.76

专业必修

课堂教学

25.5

15.45

408

19.47

课内实践

2.5

1.52

40

1.91

集中实践环节

课内实践

31

18.79



选修

公共选修

课堂教学

10

36

6.06

21.82

160

448

7.63

21.38

课内实践





专业方向选修

课堂教学

10

6.06

160

7.63

课内实践

2

1.21

32

1.53

专业任意选修

课堂教学

4.5

2.73

72

3.44

课内实践

1.5

0.91

24

1.15

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程选修

课堂教学





课内实践

8

4.85



合计

理论教学

106.61

165

64.6

100

1768

2096

84.34

100

实践教学

58.39

35.4

328

15.66












5. 师资队伍

(1)专业带头人

魏嫚,副教授,国内访问学者。现任广东理工学院标准化工程专业带头人,兼任肇庆市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香港标准化学会技术专家。曾荣获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肇庆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定10余项。主讲课程:《管理学》、《标准化原理》、《标准化技术与方法》等核心课程,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

(2)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标准化工程专业校内教学团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工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18.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93.75%,具有标准化行业工作背景3人。同时,本专业已汇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深圳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聊城大学、广东省粤科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内外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为优化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师资团队职称和学历,特选派骨干教师到中国计量大学访学、到一线企业实践锻炼,经过不懈努力,使标准化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等都得到大幅提升,逐步构建起一只业务能力强、学历优势明显、职称结构合理能够较好适应学校发展的优秀师资队伍。

6. 教学条件

(1)主要实验室

本专业具有标准化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配套安装有标准化实践教学系统,实验室设施符合有关规定,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健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都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维修经费由学院提供,确保及时到位,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需要。

标准化虚拟仿真实验室

实验室具体功能包括:标准编制流程模拟、标准编写、标准体系构建、标准查新等,使用场景包括整周实训课和课内实践课。整周实训课有标准流程编制模拟、企业标准编制模拟、标准体系构建模拟、服务标准化模拟等。标准化技术与方法、标准化体系与认证、国际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导论等专业课程都有一定课内学时需要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还可辅助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大赛,比如标准化大赛、挑战杯比赛等,也能对外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总之,利用标准化工程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多次模拟各类标准的编制、体系的构建等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2)主要实验项目

实验室主要承担标准流程编制模拟、企业标准编制模拟、标准体系构建模拟、服务标准化模拟等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同时适用于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及相关科研活动。

(3)实习基地和产业学院

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与肇庆市市场监管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共建机制,并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等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与北京麦斯达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肇庆市现代筑美家居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紧密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并为本专业学生各环节实习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证。

(4)图书馆建设和图书资料更新

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和图书资料更新。为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对图书文献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较全,更新较快,能满足标准化工程专业教学需要。现有本专业图书资料5万余册,生均藏书达164册。中文期刊55种,中文电子期刊69种。可供查询的电子资源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中文学术搜索等7个。

7. 专业建设特色

(1)专业特色

“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立足“标准化+”特色发展路径,创新构建“标准化+产品/工程/服务”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聚焦“体系构建—标准研制—认证实施—检测评价”四维核心能力,强化“能研标、善用标、精评标”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连续两年荣膺艾瑞深校友会权威应用型专业排名榜首。专业建设成效获权威媒体“南方+”、“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3次聚焦报道。

标准化工程专业蝉联校友会应用型专业排名冠军

媒体报道

“标准引领、双向赋能”

构建“标准引领、双向赋能”育人模式,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纵向形成“数学工具→标准应用→工程实践”能力链,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横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标准治理》等区域化、数字化课程,增强跨领域应用。

“标准引领、双向赋能”育人模式

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构建需求驱动型实践教学体系。首创“基础案例→进阶案例→创新案例”三级项目教学体系,形成“操作性→单项→综合”三阶实训路径,实现从模拟训练到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跃升。联合产业领军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实施企业标准化工程师与专业教师“1+1”联合指导机制,深度参与产业升级,主导/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形成“标准引领-教学实践-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与广东高登铝业有限公司共建校企“标准工作坊”

核心优势:创新打造“标准引领、双向赋能”的特色育人模式,培养“能研标、善用标、精评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聚焦“体系构建+标准研制+认证实施+检测评价”四维能力体系构建,形成独特的错位竞争优势。构建“基础案例→进阶案例→创新案例”三级项目教学体系与“操作性→单项→综合”三阶实训路径,牵头制定并深度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将前沿技术标准与真实产业案例深度融入教学,实现了“标准引领-教学实践-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专业连续两年荣膺艾瑞深校友会权威应用型专业排名榜首,彰显了其卓越的教育成果与行业影响力。

(2)专业建设所取得的荣誉

①教师取得的荣誉

标准化工程专业已经与中国计量大学、广东开放大学、青岛大学、南通理工学院、济南大学、聊城大学共同签署“全国标准化学科建设战略联盟”协议,联盟成员在标准化师资建设和课程体系完善及教材建设方面都积极展开合作。近年来,团队完成校级特色专业项目,出版教材3部,在第十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美的杯”论文评选中荣获特等奖,主导/参与28项标准制定,承担各类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荣获“先进教学团队”“先进教研室”称号,教研室多位老师荣获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先进个人”、“指导学生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奖项。2025年,团队荣获了第六届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先进教学团队获奖证书

②学生取得的荣誉

标准化工程专业构建“校赛-区域赛-全国赛”三级竞赛机制,2019-2024年累计举办7届“标准化+”调研大赛,并参与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成绩逐年提高。

2021年首届:48校680人参赛,我校获三等奖2项、优秀奖4项及优秀组织奖;

2022年第二届:85校2024人参赛,我校总决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023年第三届:承办华南区域赛(108校2600人参赛),获区域赛一等奖3项、全国赛一等奖2项,优秀指导老师4人,参赛论文获中国标准化年度优秀论文;

2024年第四届:106校3200人参赛,我校获二等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

此外,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项,在大学生“标准化+”优秀论文竞赛中荣获优秀奖3项。

(3)聚焦区域产业发展的标准化需求,培养“接地气、强实践、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①就业前景

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课题调研的不完全估算,我国标准化人才的缺失达到100万人以上,广东省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强省,标准化工程人才需求缺口则达38万人,尤其是在国家预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国特色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时代背景下,对标准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本专业典型就业岗位:

1)标准化管理类岗位:进入企业、社会团体,担任标准化工程师、安全标准化工程师、标准化管理工程师等。

2)技术咨询与服务类岗位:进入标准化服务机构、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等单位就业。

3)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类岗位:进入政府部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

标准化工程专业开设有标准化原理、标准化技术与方法、标准化体系与认证、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质量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与标准化、运筹学等课程,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高度匹配。

②就业情况

标准化工程专业自成立起,已连续5年为大湾区输送438名复合型标准化人才,近3年培育香港注册见习级标准化工程师27名。2022年至2024年,标准化工程专业共有毕业生271人,平均就业率达95.26%,对口率达83.38%,学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主要集中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