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专业
(专业代码:020309T)
1.专业定位
本专业属于金融学类专业,是以互联网前沿技术为支撑,着力围绕“创新性、复合性、发展性”三大数字经济人才特质,通过与业界的合作,打造高质量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平台,于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设置“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两个方向,体现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依托金融科技多功能实验室、数字金融与量化投资实验室、智能风控实验室提供实验教学平台;开发金融科技学科竞赛体系,以赛促学,促进能力转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支持;以课程、平台、竞赛三大人才培养重点环节为抓手,构建“学科融合+学科竞赛+校企协同育人”三位一体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道德文化素养和法纪观念,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科技人才。学生应掌握互联网金融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具备数学、经济、法律、管理、计算机和金融财务等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毕业生可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从事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区块链金融、量化投资、智能投顾、智能风控和智能监管等专业岗位工作。
目标 1: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法律修养。
目标 2: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性地解决互联网金融实际问题,具有专业敏感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目标 3:能够在互联网金融实践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具备金融数学建模,以及数据挖掘、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关注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
目标 4:具备外文文献阅读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熟悉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熟练使用专业数据库撰写专业论文与研究报告。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理论前沿及实践发展动向,熟悉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基本流程。
3. 培养规格
(1)学制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为 4 年,可在 4~7 年中完成学业。
学位:符合广东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扎实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质和审美修养。
2.工具性知识:具备外文文献阅读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熟悉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熟练使用专业数据库撰写专业论文与研究报告。
3.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相关领域知识,形成兼具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的均衡知识结构。
4.学科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
5.专业知识: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理论前沿及实践发展动向,熟悉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基本流程。
6.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接受终身教育。能够应用现代科技进行自主学习。适应金融理论与实践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与时俱进。
7.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在互联网金融实践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分析各种国内外金融信息,为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提供政策建议。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8.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创新性地解决互联网金融实际问题,具有专业敏感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9.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胜任组织管理与协调、商务沟通与谈判、文案写作与策划等工作。
10.文化素质: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一定了解。
11.专业素质: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具备金融建模,以及数据挖掘、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关注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
12.身心素质:学习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础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运用科学方法锻炼身体,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标准。
4.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任选课、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等选修课程,总学分需修满161.5学分。专业核心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机器学习、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区块链与金融科技、量化金融、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方向选修课包括:深度学习、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科技监管与监管科技、数字经济、金融工程学、金融大数据、大数据征信。校内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python编程应用实验、证券交易模拟实验、金融数据挖掘实验、大数据风控实验等。综合实践包括: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5. 师资队伍
(1)专业带头人
陈光春(1957年— ),男,桂林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现任广东理工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带头人。曾在工商银行从事国际贸易结算13年,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教学经验丰富。先后主持地厅级、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级教改项目(前五)一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国际金融》教材一部,讲授过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国际经济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主干课程,获得多项个人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师资队伍结构
以“提升现有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引进高端人才、储备未来人才”为工作思路,不断提升教师职称和学历,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访学,积极培养海内外博士,到一线企业实践锻炼,经过不懈努力,使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等都得到大幅提升,构建业务能力强、学历优势明显、职称结构合理能够较好适应学校发展的优秀师资队伍。本专业注重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数量满足要求、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互联网金融专业全日制在籍本科生690余人,互联网金融专业现有师资队伍共23人,其中具有副高职称2人,具有硕士学历23人,专业师资力量充沛,能够较好地满足专业教科研需求。互联网金融专业组建金融科技教学团队和算法金融教科研团队,团队以培养金融领域数字转型所需的金融科技人才为宗旨,曾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金融数学建模、区块链金融、数据挖掘、AI算法、证券交易等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逐步形成具有智能金融、大数据金融和区块链金融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优秀团队。
6. 教学条件
(1)实验室和教学设备
互联网金融专业具有数字金融与量化投资实验室、智能风控实验室、金融科技多功能实验室、机房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各类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386万元,仪器设备更新率达25%左右,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完好率95 %以上,实验仪器设施符合有关规定。实验仪器设施符合有关规定,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都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维修经费由学院提供,确保及时到位,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需要。
数字金融与量化投资实验室、智能风控实验室和金融科技多功能实验室整合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教学资源及教学实验软件,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融入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学科竞赛。实验室建设对接行业企业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特点,重点在于实现金融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培养符合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数字化业务转型所需的金融科技人才服务,同时为教师研究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量化金融、区块链金融等课题提供科研环境。实验室采购的软件系统有: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众筹、互联网金融征信、互联网金融基金、区块链金融、Python金融大数据等教学平台,可以满足Python程序设计、机器学习、金融数据挖掘、金融大数据等课程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契合新文科发展理念和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逐步实现金融学科迈向智能金融、大数据金融和区块链金融,最终致力于提升金融学科竞争优势、打造一流学科和特色专业。
实验室建设在满足教研需求基础上,拟与在粤的国内知名银行、证券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搭建起行业导向的创新实训基地,为师资能力提升、学术教研、人才培养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通道,进而不断提升平台自身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充分满足实验室建设的教学、科研和后期增值拓展的要求,最终实现金融“科研、教学、交易、基金孵化”融为一体的综合基地。
主要实验项目:
1)区块链金融实验
2)量化投资实验
3)证券交易模拟实验
4)金融数据挖掘实验
5)大数据风控实验
6)Python金融大数据实验
数字金融与量化投资实验室
(2)实习基地和产业学院
学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国信证券、东莞证券、湘财证券、农商行、粤嵌科技等多家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已与高顿财经合作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开设互联网金融创新班,面向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应用)专业。
(3)图书馆建设和图书资料更新
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较全,更新速度快,能满足专业教学科研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和图书资料更新。为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对图书文献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现有本专业图书资料16万余册,生均藏书达163册。中文期刊58种,中文电子期刊153种。学校每年预算中都含有专业图书资料的购置经费,近年来用于购置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图书、期刊费用达13余万元。可供查询的电子资源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中文学术搜索等7个。
7.专业特色
(1)以赛促学、教赛融合,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
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始终致力于教赛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承载学科专业赛事,旨在强化应用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升。2021-2022学年度,我校师生在各项专业竞赛中均有出色表现,屡获佳绩。2021年(第二届)“大湾区杯”粤港澳金融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2021(第四届)全国高校经济决策虚仿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广东省赛区获得二等奖一项;在第十五届“SPSSPRO”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2022年第十届“泰迪杯”数据挖掘挑战赛中,我校学生荣获广东赛区三等奖4项。
(2)职称结构优异、年龄梯度合理及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围绕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进行师资队伍分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提出建设规划,深化推进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本专业师资队伍力量,为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教研室获得在线教学优秀课程二等奖一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两项,2020-2021学年度5位老师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21-2023年互联网金融教研室教师在SCI和SSCI发表论文各一篇,在北大核心发表论文三篇(含录用)。积极参与申报省级、市级和校级课题,互联网金融教研教师主持及参与“双碳”目标下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广东肇庆农商银行-广东理工学院多元金融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乡村振兴战略下肇庆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化与创新改革等十余项省市级、校级教研科研项目。
(3)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学院
充分利用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本专业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与国信证券、东莞证券、湘财证券、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已与高顿财经合作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开设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应用)专业。与高顿财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与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及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4)立足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需要,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旺盛
新工科联盟发布的《2021金融科技人才需求与发展报告》调研显示:银行、证券、保险、资管、监管等金融机构和金融部门逐步实施数字化转型,国内外发展金融科技已成为共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总量预计未来5年每年约23万,总需求超过115万。规模型金融科技单位对金融科技人才招聘数量:10%在21-50人,30%在51-200人,60%在201人以上。金融科技人才最紧缺的岗位:数据建模岗位占比19%,数据分析岗位占比18%,产品经理岗位占比15%,风险控制岗位占比13%,产品销售经理岗位占比10%。金融单位金融科技岗位薪酬范围:36%的应届毕业生薪酬在8000-10000元,24%的应届毕业生薪酬在15000元以上,22%的应届毕业生薪酬在10000-15000元。
本专业典型就业岗位:
1)产品类岗位:产品经理等。
2)运营类岗位:数据挖掘、数据分析、风险控制、用户运营等。
3)研发类岗位:数据建模师、算法工程师、应用开发工程师、架构师、项目经理等。
4)其他岗位:公司金融顾问、金融科技分析师、数字人民币等。